Thursday, October 29, 2009

NO.47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分領域整理

零、 史前

1. 詹偉倫、郭 潔、邱斯嘉〈地理資訊系統在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中的初步應用及未來可能發展方向〉[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2. 陳有貝〈從台灣與琉球考古資料看生態選擇與族群擴散〉[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3. 邱鴻霖〈從人骨考古學看台灣鐵器時代蔦松文化的社會組織〉[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4. 李永迪〈Who’s Moving, What and Why: The Nature of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 Polities in Early Bronze Age China(擴張、遷徙、或交換:青銅時代早期中原地區政治實體互動的性質)〉[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5. 欒豐實〈中國史前文化中的八角星圖案初探〉[「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6. 何努〈從陶寺遺址出土藝術品看陶寺文化原始宗教信仰〉[「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7. 邱茲惠〈從考古遺存認識中國古代的神樹崇拜〉[「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8. 張敏〈邱承墩遺址史前雙祭臺初識兼談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9. 葉茂林〈史前玉器與原始信仰-齊家文化玉器一些現象的初步觀察與探討〉[「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10. 黃翠梅〈再論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玉琮形制與角色之演變〉[「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黃銘崇〈環境、氣候變遷與東亞早期文明〉[【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12. 洪曉純〈在史學邊緣的東南亞史前史〉[【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一、先秦
1.
許建平(浙江大學)/英俄所藏敦煌《毛詩音》寫卷的文獻價值[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 劉文起(東吳大學)/由〈勸學〉、〈修身〉兩篇論《荀子》楊倞注之學術成就及缺失[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3. 金培懿(臺師大)/從文獻傳播流變談今本《論語筆解》──以伊東龜年《校刻韓文公論語筆解》所作的考察[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4. 陳雅玲(淡江大學)〈《左傳》的「叛」文化初探〉[第五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

5. 方慶雲(淡江大學)〈從徐復觀、唐君毅、牟宗三對孔子天論的闡釋看其治學之不同〉[第五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

6. 荀子的養生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曾莉莉)[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7. 從先秦非相觀點論官德風範(周靜琬) [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8.
林清源〈例外或例內:以燕王戈為例談出土有銘史料的考證〉[【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9. 卜辭「爯冊」與《尚書》之「誥」(李宗焜)[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 2009]

10. 外遊與內觀——論列子好遊(周大興)[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2, 2009]

11. 儒家經典詮釋下的武王形象(蔣秋華)[孔孟學術思想(孔子二五五九週年誕辰紀念特刊), 2009]

12. 鄂君啟節からみた楚の東漸(太田麻衣子)[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二、秦漢
1.
政治空間よりみた後漢政治制度――その基本構造と形成過程/渡邉将智[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2.後漢の私塾についての若干の考察/照内崇仁[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3. 陳伯楨、張齡方、張智傑〈從 GIS 的分析看昆明羊甫頭墓地的社會結構〉[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4. 王健文〈整齊鄉俗與鬼神世界的統一:帝制中國初期的信仰秩序〉[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5. 「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論陸賈在漢初儒學之貢獻(蔡文彥) [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6. 說「繫城旦舂」——秦漢刊期制度新論(游逸飛)[新史學.第20卷第3, 2009]

7. 關於《史記.大宛列傳》真實性的一些補證(陳健文)[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1, 2009]




三、魏晉南北朝
1.
張超然(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早期道教喪葬儀式〉[「宗教的生命禮俗」學術研討會]

2. 仇池地区と仇池諸政権――地域社会史的視点からの一考察/北村一仁[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3. 謝振發〈北朝的阿彌陀造像〉[「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4. 巫佩蓉〈清涼寺與西大寺釋迦像內納入品比較〉[「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5. 潘亮文〈有關雲岡石窟中所見佛傳、本生故事之相關問題〉[「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6. 古正美〈佛教傳播與中國佛教國家的形成〉[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7. 劉淑芬〈高僧形像的傳播與回流──從「玄奘負笈圖」談起〉[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8. 葛洪「積善成仙」觀一個歷史語境的解釋(劉滌凡) [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9. 解構魏晉養形養生論述中死亡超克與生命覺醒的底蘊(李玲珠) [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10. 論阮籍《詠懷詩》的悲怨之美(陳明聖) [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11. 【演講】Ann HeirmanEthical Reflections on Early Buddhist Disciplinary Rules [2009119日(一)15:30 -17:30臺灣大學水源校區哲學系館三樓 302]

12. 天師道旨教齋考(上篇)(呂鵬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 2009]

13. 魏晉《論語》學中對孔顏道境的玄化闡釋舉隅(紀志昌)[孔孟學術思想(孔子二五五九週年誕辰紀念特刊), 2009]

14. 《異苑》佚文補正(胡文娣、張雷)[書目季刊.第43卷第1, 2009]

15. Daoist Ritual Theory in the work of Lu XiujingGIL RAZ[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16. Daoist Ritual from the Second through the Sixth CenturiesJOHN LAGERWEY[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17.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ct Ascending to Heaven and Pacing the Void of Gu Lingbao jingLIU YI[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18. Minor Ritual Matters: Gesture and Meaning in Early Daoist Jiao RitesSTEPHEN R. BOKENKAMP[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19. The Ritualized Treatment of Stroke in Early Medieval Daoism and the Secret Incantation of the Northern ThearchTERRY KLEEMANN[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四、隋唐五代
1.
高明士: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的發現及其歷史意義[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 戴建國:從《天聖令》看唐和北宋的法典製作[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3. 坂上康俊:再論《天聖令》藍本唐令《開元二十五年令》説[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4. 吳麗娛:關於《喪葬令》整理復原的幾個問題——與稻田奈津子女史商榷[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5. 張文昌:中古國家對親屬關係的界定以《天聖喪葬令》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6. 吳有能:信仰之衝突——從天聖令談到唐代違令喪葬及其宗教文化意涵[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7. 黃玫茵:唐宋律令所見尊親屬的家內角色[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8. 劉燕儷:唐代的力役規範-以《天聖令-賦役令》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9. 陳俊強:試論唐宋死刑的執行--以《天聖獄官令》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0. 賴亮郡:覆囚制的成立與衰落:唐宋司法監察體系變遷的一個側面[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古瀨奈津子:日唐營繕令營造關係條文的檢討[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2. 牛來穎:《天聖令》復原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3. 李錦繡:《天聖令》中的審計法規[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4. 丸山裕美子:唐日醫疾令の復原と比較-天聖令出現による再検討-―[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5. 陳登武:皇權醫療資源醫事法規-從《天聖醫疾令》看唐宋文武官員的醫療照護[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6. 羅彤華:唐代官人的父母喪制-以〈假寧令〉「諸喪解官」條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7. 桂齊遜:唐宋官吏休假制度比較研究以《天聖.假寧令》為核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8. 李淑媛:唐宋時期的糧倉法規──以《天聖令.倉庫令》研究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9. 金相範:唐宋時期的時令與禁制以《天聖令雜令》為中心的考察[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0. 黃正建:《天聖令雜令》的比較研究[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1. 劉馨珺:唐宋的關界:從《天聖.關市令》「應禁之地」談起[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2. 潘建國(北京大學)/《酉陽雜俎》明初刻本考──兼論其在東亞地區之流傳[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3. 許建平(浙江大學)/英俄所藏敦煌《毛詩音》寫卷的文獻價值[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4.百橋明穗〈敦煌的淨土變與日本的淨土圖〉[「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25. 王小甫〈牟羽可汗改宗摩尼教新探〉[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26. 【演講】James A. BennThe Buddhist Arts of Tea in Medieval China [Saturday, November 7, 2009, 14:00 -15:00 Lenart Auditorium, UCLA Fowler Museum, Los Angeles]

27. 【座談】主持人:黃進興 所長 與談人: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等人:敦煌研究的現況與未來座談會[2009113日(二)14:00-15:3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五樓會議室]

28. 唐代社會的無夫姦現象(羅彤華)[新史學.第20卷第3, 2009]

29. 阿嵯耶觀音菩薩考(李玉岷)[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1, 2009]

30. 唐詩中的孔子(簡錦松)[孔孟學術思想(孔子二五五九週年誕辰紀念特刊), 2009]

31. 唐代詔勒文中の則天武后の評價について(金子修一)[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五、兩宋
1.
戴建國:從《天聖令》看唐和北宋的法典製作[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 沈宗憲:宋代喪葬規範初探-以《天聖喪葬令》為基礎的研究[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3. 黃玫茵:唐宋律令所見尊親屬的家內角色[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4. 辻正博:《天聖・獄官令》與宋初的刑罰制度-以宋10條為線索[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5. 陳俊強:試論唐宋死刑的執行--以《天聖獄官令》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6. 賴亮郡:覆囚制的成立與衰落:唐宋司法監察體系變遷的一個側面[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7. 陳登武:皇權醫療資源醫事法規-從《天聖醫疾令》看唐宋文武官員的醫療照護[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8. 桂齊遜:唐宋官吏休假制度比較研究以《天聖.假寧令》為核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9. 李淑媛:唐宋時期的糧倉法規──以《天聖令.倉庫令》研究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0. 金相範:唐宋時期的時令與禁制以《天聖令雜令》為中心的考察[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劉馨珺:唐宋的關界:從《天聖.關市令》「應禁之地」談起[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12. 連清吉(長崎大學)〈宮崎市定的東洋近世論〉[第五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

13. 変貌する大食商人――北宋・南宋期における活動実態とその変遷/向正樹[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4. 曾鞏的史學探索與成就(羅克洲) [紀念施銘燦教授學術研討會]

15. 南宋四川總領所地位的演變——以總領所與宣撫司、制置司的關係為中心(雷家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1, 2009]

16. 阿嵯耶觀音菩薩考(李玉岷)[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1, 2009]

17. 論宋元兩代書賈的行銷策略──以《書林清話》、《書林餘話》內容為範圍(張韶祁)[書目季刊.第43卷第1, 2009]

18. Preserving the One and Residing in Harmony: Daoist Connections in Zhu Xi’S Instruction for Breath RegulationTSAI YEN-ZEN[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六、遼金元西夏
1.
唐昱〈元雜劇中的善男信女與民間信仰習俗〉[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2. 陳昭揚:金代的杖刑、杖具與用杖規範[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3. 方麗娟(馬偕專校)〈元代農書與醫書出版特色考述〉[第五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

4. 鄭素春〈金元全真道中原地區以外的傳教活動〉[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5.林英津〈從西夏語文本的解讀,看西夏人對漢語經典的詮釋〉[【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6. 元雜劇的儒生與科舉功名(陳貞吟)[孔孟學術思想(孔子二五五九週年誕辰紀念特刊), 2009]

7. 論宋元兩代書賈的行銷策略──以《書林清話》、《書林餘話》內容為範圍(張韶祁)[書目季刊.第43卷第1, 2009]

8. 黑水城夏譯漢籍文獻的翻譯特徵(張珮琪)[書目季刊.第43卷第1, 2009]




七、明清
1.
沈惠如〈明清之際劇作家的離散書寫——以《千鍾祿》及其他相關劇作為例〉[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2. 俞為民〈明代選本型曲譜考述〉[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3. 車美京〈會館戲劇的形成與其表演藝術的特色〉[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4. 歐陽光〈明清鄉村演劇的戲資體制初探〉[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5. 陳恆嵩(東吳大學)/明代科舉與《尚書》的關係──以《明代登科錄彙編》為例[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6. 連文萍(東吳大學)/明代訓蒙詩選研究[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7. 張富鈞(淡江大學)〈從陞官圖到葫蘆問:試論古代的大富翁遊戲〉[第五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

8. 黃子純(淡江大學)〈虛幻與真實的糾葛──論《綠野仙蹤》的神魔與世情性格〉[第五屆環中國海國際漢學研討會]

9. 生態環境史の視点による地域史の再構築――中国東南山地丘陵地域の村落と宗族/上田信(立教大学文学部)[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0. 光緒年間初葉の税制改革――浙江省の釐金制度改革を中心に/水盛涼一[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1. 清末の領域国家形成と「西康省」/小林亮介[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2. 19世紀後半イラン西北地方有力者の財産保有と「親族」構造--ハーッジー・ファトファリー・ハーン・ドンボリ--死後の遺産相続の考察から/阿部尚史[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3. 明末清初の「姦通誣告」と江南社会――判牘にみる「貞節」/五味知子[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4. 康煕朝後半期の「内務庁商人」と中央行政――商人弁銅の検討を中心に/角谷祐一 [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15. 黃向春〈祖先移居作為一種歷史記憶在閩東畲族文化再造及身份認同變遷中的意義〉[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16. 楊齊福〈救人與救贖:宗教與近代福建社會習俗改良以基督教為考察中心〉[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17. 何孝榮〈論萬曆年間葛寅亮的南京佛教改革〉[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18. 陳玉女〈晚明羅教與佛教勢力的相依與對峙-以《五部六冊》和《嘉興藏》刊刻為例-〉[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19. 【演講】方真真:從西班牙史料談明鄭的海外貿易[2009113日(二)19:00-21:00成功大學文學院地下一樓修齊講堂]

20. 【演講】雷祥麟:顯微鏡與主權--滿洲鼠疫與八大傳染病的誕生[2009114日(三)10:20-12:10臺灣大學文學院普通教室405]

21. 【演講】司徒琳:明末黃耀淳日記--記憶、夢境與一位烈士的執著[2009115日(四)15:30-17:30臺灣大學歷史系會議室]

22. 【演講】吳疆Prof. University of Arizona:禪悟與僧諍--十七世紀中國禪宗的復興 [20091112日(四)10:00-11:30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大樓701會議室]

23. 【演講】司徒琳(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系教授):晚明夢文化的特色[20091114日(六)15:00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

24. 【演講】包捷Lucie Olivov ,捷克查理大學中文與歷史系副教授):李斗與揚州畫舫錄的旅程 [2009 1119日(三)19:30-21:00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206會議室]

25. 中晚明時期的講學宗旨、《大學》文本與理學學說建構(劉 勇)[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 2009]

26. 史語所藏《宋儒學案》在清中葉的編纂與流傳(張藝曦)[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 2009]

27. 鎮江本《杏園雅集圖》的疑問(吳誦芬)[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1, 2009]

28. 同、光年間中俄伊犁邊界交涉探討——以中俄訂定之條約及界圖為例(陳維新)[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1, 2009]

29. 石峰堡之戰和石峰堡戰圖(李天鳴)[故宮學術季刊.第27卷第1, 2009]

30. 重寫文學史——「經典性」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王璦玲)[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2, 2009]

31. 在《金瓶梅》與《紅樓夢》的魅影下——敘事藝術與作者關懷的轉化(胡曉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2, 2009]

32. 清代前期驛傳財政初探(張正樺)[史耘.第13, 2009]

33. 清末大臣出洋考察與日本憲政(杜映臻)[史耘.第13, 2009]
34.
朱舜水(1600-1682)的抉擇與遺民心境的轉變(蔡佳琳)[史耘.第13, 2009]

35. 徐乾學建造憺園時間考──兼論徐乾學與陳維崧相識於何時(何冠彪)[書目季刊.第43卷第1, 2009]

36. 清初の「文武相見儀注」について(岸本美緒)[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37. 中央アジアにおける露清貿易とカザフ草原(野田仁)[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38. 河流、道路、市場與山區聚落:以1644-1949年的浙江泰順縣為例(吳松弟)[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2009]



八、民國
1.
五四前後における高一涵の思想形成/森川裕貫[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2. 【演講】許倬雲:辛亥百年的再省思系列演講之三--參與革命的人們秉持著哪些理念?[2009112日(一)10:00-12:00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會議室]

3. 【演講】若松大祐(東京大學綜合文化學院地域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戰後臺灣蔣中正時代的官方近代史敘述:從反共抗俄到反共[20091110日(二)14:00-17:00國家圖書館188會議室]

4.【座談】王玉茹教授(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朱蔭貴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張利民教授(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張忠民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商戰與社會座談會[2009112日(一)14:30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檔案館一樓中型會議室]

5. 亦毒亦藥與鴉片政權(邱德亮)[新史學.第20卷第3, 2009]

6. 胡適的實驗主義與歷史理念(劉紀曜)[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1, 2009]

7. 從總督府到總統府(陸瑞玉)[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8. 「走過經國歲月:陶涵(Jay Taylor)與錢復對談」紀實(廖文碩整理,許瑞浩審訂) [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9.
訪余正雄先生談中沙往事與母親(陳憶華) [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10.
朱斐居士訪談錄()(卓遵宏、侯坤宏)[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11. 孔德成褒揚令、陳建中褒揚令、傅家森褒揚令、葉石濤褒揚令、王澍霖褒揚令、黃越欽褒揚令、釋聖嚴褒揚令、包德明褒揚令、李子豪褒揚令、高政昇褒揚令、 徐亨褒揚令、葉由根褒揚令、黃亨通褒揚令、何浩天褒揚令、沈慕羽褒揚令、陳瑞鈿褒揚令、釋菩妙褒揚令 [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12.宜城祭──張自忠祭文(張慶宜)[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13. 近二十年來中華民國僑務政策研究述評(彭佩琪)[史耘.第13, 2009]

14. 僑資與產業發展——在台香港僑資紡織廠(1951-1965)(彭琪庭)[史耘.第13, 2009]

15. 近代上海における坤劇と女優(張雯)[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九、臺灣
1.
林素幸〈風中奇緣——蔡蔭棠與台灣戰後初期的現代畫運動[金色年代風景漫遊--臺灣前輩畫家蔡蔭棠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2. 林本炫〈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宗教研究——以苗栗市為例〉[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3. 呂芳川、許信德、杜建勳、陳俊佑〈數位重現篤加邱家莊生活脈絡〉[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4. 郭俊麟〈衛星定位軌跡資訊與地方文史數位典藏的創意加值應用——以東台灣市街聚落的時空導覽為例〉[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5. 周稟珊、廖泫銘、范毅軍〈台灣早期航空照片海外徵集與數位典藏概況〉[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6.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從中國歷史上的鄉里制度談起〉[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7. 柯志明〈從權力組織與土地利益安排的形成與演變看平埔族地域社會的內部整合與衝突:以岸裡社群為案例的分析〉[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8. 莊英章、李翹宏〈「番產漢佃」與客家社會的形成:以十九世紀末的竹塹社為例〉[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9. 林文凱〈熟番地權的創設與演變:以竹塹社為案例的歷史分析〉[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0. 簡美玲〈書院與勘輿:一個北臺灣客家家族的知識與經濟(1800-1950)〉[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1. 羅烈師〈國家社會的妥協與共構:晚清臺灣苗栗新賦前夕(1882-1887)〉[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2. 連瑞枝〈番屯與粵庄:中港溪流域的國家與社會〉[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3. 李文良〈清初臺灣田園接收、整理與地方社會〉[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4. 黃雯娟〈日治初期宜蘭平原熟番地權的轉變與三星「四十佃」地名的形成〉[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5. 吳進喜〈村莊公共給水與地域社會:以名間鄉西部山頂村莊為例〉[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6. 詹素娟〈臺灣東部的「開放性」——族群、島域與黑潮文化圈〉[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7. 夏黎明〈再現東臺灣:關於邊界的討論〉[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8. 陳文德〈人群互動與族群的構成:卑南族的例子〉[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19. 黃宣衛、王佳涵〈族群復振運動與村落文化發展:磯崎海神祭之探討〉[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20. 陳有貝〈從台灣與琉球考古資料看生態選擇與族群擴散〉[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21. 邱鴻霖〈從人骨考古學看台灣鐵器時代蔦松文化的社會組織〉[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22. 童春發〈排灣族擬人化命名土地的制度與其社會文化意義〉[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23. 古偉瀛〈乙未之際的台灣天主教-以傳教員張德潤為中心,兼論戰爭衝擊與宗教傳播〉[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24. 梓〈人神之間:戰後「鄭氏信仰」傳播和流變的跨海再觀察〉[宗教傳播與宗教衝突:第二屆東亞歷史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

25. 邱正略: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資源檢索系統的建立與運用[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26. 陳瑛珣:從合股築莊契約探討清代臺灣漢移民社會的合夥方式-以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發展中心歷史數位圖書館古契書資料庫為依據[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

27. 【演講】劉士永:從臺灣史上的傳染病紀錄看近代西洋醫學的引入[2009113日(二)10:20-12:10臺灣大學文學院共同教室308]

28. 【演講】若松大祐(東京大學綜合文化學院地域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戰後臺灣蔣中正時代的官方近代史敘述:從反共抗俄到反共[20091110日(二)14:00-17:00國家圖書館188會議室]

29. 離島淨空與平原移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原住民聚落遷移政策(康培德)[新史學.第20卷第3, 2009]

30. 從常備消防手到特設消防署:日治時期臺灣常備消防之引進與發展(蔡秀美)[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1, 2009]

31. 國民帝國日本的異法域統合與差別(山室信一著、陳姃湲譯、鍾淑敏校正)[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 2009]

32. 日治時期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之入學問題與族群關係(王耀德)[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 2009]

33. 日本帝國殖民地的戰時糧食統制體制:臺灣與朝鮮的比較研究(1937-1945)(李力庸)[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 2009]

34. 國際農糧體制與臺灣的糧食依賴:戰後臺灣養豬業的歷史考察(劉志偉)[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 2009]

35. 2007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許雪姬)[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 2009]

36. 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謝聰輝)[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2, 2009]

37. 百年回眸──臺北賓館的故事(吳恭全)[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38. 由《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數件契字看頭份徐明桂家族拓墾史(林正慧)[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39. 哨船街英國領事館的探討(楊玉姿)[高市文獻.第22卷第3, 2009]

40. 紅毛港被劃入限建、禁建及遷村的由來(張守真)[高市文獻.第22卷第3, 2009]

41. 日治時期高雄街及高雄市之政界人物(上)(莊忠山)[高市文獻.第22卷第3, 2009]

42. 高雄布袋戲老戲(園)院與戲團初探(戴銘宏)[高市文獻.第22卷第3, 2009]

43. 荷蘭時代臺灣各港之間的貿易變遷(康培德)[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2009]

44. Commodities as Attractor of Maritime Cultures: The Case of the 19th Century Anglo-American Encroachment upon TaiwanShih-shan Henry Tsai[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2009]

45. 河流與聚落:淡水河水運與關渡之興衰(黃富三)[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2009]

46. 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2009]

47. A Cross-Oceanic Comparison of Place Marginalization, Ko‘olauloa, O‘ahu (Hawai‘i) and Chenggong, East Coast (Taiwan)Ethan YorgasonLi-Ming Hsia[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 2009]

48. 口述歷史──臺灣堅毅的女性典範柯蔡阿李女士專訪[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2009]

49. 國家制度與熟番社會關係(1790-1895): 以清代臺灣番屯組織為例(洪麗完)[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50. 差異到混同:日治初期「帝國臣民」架構下的熟番社會(詹素娟)[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51.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in the Seclusion of Taiwan’s Mountainous Region: The Alishan Area Under Japanese Colonialism, 1895-1945Kai Yiu Chan 陳計堯)[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52. 臺灣原住民自治主義的意識型態根源:樂信.瓦旦與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政治思想初探(吳叡人)[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53. 從「蕃客」到「回族」:泉州地區穆斯林族群意識變遷的歷史省察(張中復)[國家與原住民:亞太地區族群歷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




十、性別家庭史
1.
羅彤華:唐代官人的父母喪制-以〈假寧令〉「諸喪解官」條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 張文昌:中古國家對親屬關係的界定以《天聖喪葬令》為中心[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3. 黃玫茵:唐宋律令所見尊親屬的家內角色[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4. 唐昱〈元雜劇中的善男信女與民間信仰習俗〉[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5. 明末清初の「姦通誣告」と江南社会――判牘にみる「貞節」/五味知子[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6. 唐代社會的無夫姦現象(羅彤華)[新史學.第20卷第3, 2009]

7. 近代上海における坤劇と女優(張雯)[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8. 唐代詔勒文中の則天武后の評價について(金子修一)[東洋史研究.第68卷第2, 2009]

9. 口述歷史──臺灣堅毅的女性典範柯蔡阿李女士專訪[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2009]




十一、醫療史

1. 丸山裕美子:唐日醫疾令の復原と比較-天聖令出現による再検討-―[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2. 陳登武:皇權醫療資源醫事法規-從《天聖醫疾令》看唐宋文武官員的醫療照護[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國際學術研討會]

3. Liang Hongling (Université de Ly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posed – dilemma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modernist ideology”[5th International Sinology Forum: China Exposed. Imposed. Proposed.]

4. 【演講】劉士永:從臺灣史上的傳染病紀錄看近代西洋醫學的引入[2009113日(二)10:20-12:10臺灣大學文學院共同教室308]

5. 【演講】雷祥麟:顯微鏡與主權--滿洲鼠疫與八大傳染病的誕生[2009114日(三)10:20-12:10臺灣大學文學院普通教室405]

6. 【演講】Judith Farquhar(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Indigenous Knowledge? The Poli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ursday, November 19, 2009, 16:00-18:00- IEAS Conference Room, 2223 Fulton Street, 6th Floor, UC Berkeley, U.S.A.]

7. 林富士〈身體的歷史,歷史的身體:一段由私密到公開的探索路程〉[【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8. 風、臟腑與數字——對近代中西醫病名史的一些商榷(皮國立)[史耘.第13, 2009]



十二、通史及其他

1. 陳建華〈從節日風俗看戲曲中的歷史題材劇〉[2009年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

2. 地球環境問題にみる歴史学と自然科学の融合/佐藤洋一郎(総合地球環境研究所)[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3. 環境をめぐる神話と歴史叙述――エジプトを事例に/加藤博(一橋大学経済学研究科)[2009年度財團法人史學會大會]

4. 吳宗江、林宜君、徐明福〈應用地理空間資訊推演辟邪文化可行性之研究——以金門風獅爺為例〉[2009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

5.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從中國歷史上的鄉里制度談起〉[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6. 康培德〈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歷史地理學理論與實證的回顧〉[第二屆「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暨施添福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

7. 陳伯楨〈Movement of People: Rethinking Evidence and Theories in Archaeology(人群的遷移:考古學證據與理論的再思考)〉[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8. 陳瑪玲〈Movement of People and its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Spati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tinuities(人群的遷移與文化重構:空間建構與文化的持續與中斷)〉[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9. 鈴木 正崇(SUZUKI MASATAKA)〈苗族の神話と現代——貴州省黔東南を中心に(苗族的神話與現代——以中國貴州省黔東南為中心)〉[人類學與人群的遷徙與重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慶祝成立60週年國際會議]

10. Katheryn Linduff(林嘉琳)〈Art, Death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rtuary Remains藝術、死亡與關於墓葬遺存之詮釋〉[「藝術禮儀宗教:物質文化與精神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

11. 孫郁興:中國歷代曆法探討 [2009117日(六)13:30-16:00國家圖書館一樓簡報室]

12. 【演講】江才健(輔仁大學數學系畢業,曾任《時報雜誌》科學主編、《中國時報》主筆):科學歷史中的錯與假 [20091125日(三)13:10~15:00玄奘大學善導活動中心1樓慧光廳]

13. 【演講】杜正勝(中央研究院院士):學史與旅行[2009124 (五)10:00-12:00政治大學百年樓330111會議室]

14. 范毅軍〈歷史研究中的時間與空間〉[【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15. 賴進貴〈潛藏在地圖中的歷史人文題材〉[【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16. 趙金勇〈聖嬰現象、戰爭與聚落型態〉[【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17. 王正華〈歷史、藝術史,以及它們之間〉[【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18. 林聖智〈考古、歷史與美術史〉[【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19. 黃寬重〈邊緣戰鬥--從政治史邁向新政治史〉[【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20. 劉靜貞〈新在哪裡?--再見政治史〉[【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21. 邢義田〈圖像與歷史研究〉[【研習營】第十九屆歷史研習營: 「史學的邊緣與邊緣的史學」]

22. 從哪吒太子到中壇元帥:「中央四方」思維下的護境象徵(李豐楙)[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9卷第2, 2009]

23. 方志的體例與章法的權力意義:傳統與現代間的斷裂(林開世)[國史館館訊.第2, 2009]

24. Daoist Thunder Magic (Wulei fa五雷法), Some Aspects of its Schemes, Historical Positions and DevelopmentFLORIAN C. REITER[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25. Daoist Combined Rituals of Thanking Earth and Retaining the DragonsLEE FENGMAO[Foundations of Daoist Ritual—A Berlin Sumposium, 200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