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7, 2010

海馬紀錄片與性別 Jean Painlevé Hippocampe(1934),aka(the sea horse)

如果我告訴你,我正在上一堂與性別,歷史,影像有關的課,第一堂課我們看了海馬的紀錄片。我想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很奇怪,甚至覺得是不是聽錯了。

這就是這堂課厲害的地方。

Jean Painlevé拍攝的Hippocampe(1934),aka(the sea horse),在神奇的youtube可以看的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QtKTafjYr0&feature=related


如果看完了這部片,會記得什麼? 海馬 and 公海馬生育的過程。


課堂上撥放這部片時,是配有字幕的,大致上來說,紀錄片的拍攝者,在談論海馬的生殖時,除了公海馬負責生育後代固然被強調,但更特別的,是海馬的生產,是直立式生產。


紀錄片的拍攝者,提到公海馬生產過程中,儘管已經精疲力竭,仍維持著直立的姿態,不曾倒下。the sea horse fight gravity and wins, with vertical gesture; carries an affected air of dignity.


這句話應該要怎麼翻譯?會比較適合?

重點在affect這個字的名詞,affectation也有假裝,矯飾之意,所以可以翻成:

海馬對抗地心引力而且勝利了,維持著直立的姿態,傳遞出矯飾的尊嚴。


Jean Painlevé為什麼會用這樣的句子來形容海馬?

要回答這個問題,勢必必須先了解Jean Painlevé這個人。(當然維基百科可以查到很多資料) 。

他受過自然科學,醫學,數學等訓練(也就是所謂的博物學家)。二十世紀初期自然主義興起,強調科學的求真精神,此時也正式攝影技術發達的時代。如果有將海馬的紀錄片看完,公海馬的生產過程中,其中有一幕是非常讓人印象深刻的,Jean Painlevé先拍攝公海馬的生產時,不斷擠壓,收縮的肚子,下一目就是他直接拿刀將公海馬的肚子剖開,將海馬的肚子拉開,直接觀察裡面的器官構造以及排列在一起的受精卵。(我自己看的時候,真的整個人差點跳起來)。


像這樣的畫面,在現在可能會受到倫理的批評(其實非常殘忍),但在當時自然主義的脈絡下,卻完全沒有任何問題。事實上Jean Painlevé的在海馬之前,拍過很多的紀錄片,但是卻一直賠錢,海馬這部片不僅收支平衡,而且聲名大噪,他的終生伴侶甚至設計了一套以海馬為主題的首飾。二十世紀中期也是女性主義發達,開始檢討女性地位的時代,Jean Painlevé自己曾提到他拍這部片時,也同時希望強調女性地位的重要。


回過頭來,看海馬的直立式生產與尊嚴的關係。


如果對於女性生產的歷史略有涉獵,便會知道其實當代社會躺在醫院生產的方式,是完全不符合歷史傳統的。古今中外的女性,中國,西歐,阿拉伯等,都留有女性生產時,採直立式體位的記載與圖像。這些記載與圖像,在在都顯示,產婦才是主導,決定生產過程的主體。而不像在醫院躺著生產時,醫生是主導生產的主體,產婦反而成為客體(更不用說剖腹產的狀況,產婦基本上是在無知覺得狀況下生產)。二十世紀晚期開始出現檢討女性生產與醫病關係的聲音,當時有一位法國的醫生Michel Odent,便希望能回到過去那種產婦為主體的直立式生產體位,發揚產婦採直立式生產的同時,也拍攝了一系列採直立式生產的產婦,成功產子的圖片(包括胎兒頭朝下的順產,臀部先出的難產,水中生產以減低產婦負擔等圖片)。


直立著不倒下,似乎成為某種象徵,一種代表人的主體性,人的尊嚴的象徵。

當時曾有一幅諷刺女性地位的漫畫,上方是演化論的圖像,圖示說人從四腳著地到兩腳站立的過程,而下方則是女性無論哪個時代,都是四腳著地的圖像。
儘管人的直立,是象徵人的演化,進步,但女性卻一直都是無法站立的姿態。(因為女性總是跪在地上擦地板!!!!)

綜合這些圖像與資訊,Jean Painlevé的海馬記錄片中,海馬的特殊性(總是在海中直立者游泳),以及生產時仍保有直立姿態等等,直立不斷的被Jean Painlevé提出,且與尊嚴相提,因為海馬是一種生物,所以是carries an affected air of dignity。

整堂課上下來,真的非常有啟發。


關於女性直立式生產的研究,可以參考李貞德教授的研究:《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2008。





Wednesday, February 24, 2010

狐仙 The Cult of Fox:Power, Gender, and Popular Religion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內容簡介:

鄉野雜談、文人逸事與歷史中的狐狸

  狐狸是正?是邪?

  狐狸精、狐妖、狐怪、狐魅、狐鬼、狐仙,中國歷史中的狐狸形象多樣,什麼才是它的原形?

  狐狸在中國歷史的形象是曖昧不明的,在文人的筆記、傳奇故事與地方志記載中,牠有時化作年輕貌美的女子,以色誘人;有時是白髮老翁,看似飽學之士;有時為禍害;有時卻能施行法術行醫助人,叫人無法捉摸。老百姓對其又愛又怕,要不敬而遠之,要不就是小心翼翼地祭拜牠,供奉狐仙的信仰因而漸漸形成……。

本書特色

  作者多年來的研究領域一直圍繞著中國的民間宗教。這次她爬梳了各種文字史料,回顧狐仙信仰在中國最早的起源、發展和祭祀範圍的擴張,進而談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書中文筆細膩、但淺顯易懂,以優美的筆調形塑了狐仙信仰在歷史中的樣貌、與民間信仰在傳統中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所提及引用的資料多為文人的筆記或傳奇小說,讀來輕鬆有趣,引人入勝,是一本結合了歷史研究與鄉野傳說的人文佳作。

作者簡介

康笑菲(Xiaofei Kang)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博士,目前任教於美國卡奈基美崙大學。

  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的民間宗教,主要關注的議題在於性別與權力的形塑、與性別在現代民間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書為她的第一本著作。

譯者簡介

姚政志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目前就讀於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