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9, 2009

True to her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_第四章摘要

True to her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_第四章摘要pp.103-128

Dissuading the Resolute:the Families of the Maidens


第四章:勸阻決心—節婦的家庭


開頭先說一個故事,韓國官員提及有遠見的父母為了避免牽涉節婦的兩難問題,會等到十五歲才讓女兒訂婚。其他例子也提及了父母與節婦崇拜的狀況。

上述的一些例子其實提醒我們父母親的角色在節婦崇拜中並不明確。當年輕的女性想要守貞或抱持獨身,其父母舅姑不僅會成為公眾矚目焦點,也同時陷入某種他們不想面對的兩難。父母舅姑與節婦間的緊張,提供一種角度去解釋晚期帝國家庭與女兒的關係。

本章欲重建一種複雜的關係:當年輕女性必須成為節婦的這種訴求逐漸提高時,節婦與原生家庭,婚姻家庭之間,會出現各種互動,考量,情感,緊張,協調等狀況。節婦與父母舅姑之間的關係,展現了國家政策、道德價值、人性情感間的複雜互動,以及家庭如何考量社會經濟的問題。這些複雜的關係,考量顯示了近代帝國對於女兒和家庭的關係的獨特社會、文化想像,以及女兒帶給家庭的強制性和影響。


成為一個節婦—唯一的選擇?雖然歷代都有早死的未婚夫,但只有在明清時期,由於節婦人數的增加,這個問題才被大眾所矚目。這節論及未婚夫死亡後,成為節婦是否是女性唯一的選擇,作者提出一些反例證明,地方志的書寫中,已開始出現,如何處理未婚夫死亡後的婚姻關係,例如退還聘金、所謂的「望門寡」,冥婚等。此外,第一個未婚夫死去後,女性能否再次訂婚?以及為未婚夫自殺是否合禮,也引起學者的討論。為未婚夫守貞似乎比寡婦守貞更能獲得名聲,但這並不代表在女性傳記中,並未出現與第二個未婚夫成婚,且獲得讚揚的例子。

階級和教育會成為節婦的女性,逐漸由中上階層擴展至下層婦女。階級和教育當然會影響女性自我表述的方式,但她們卻擁抱相同的價值。這些相同的價值超越了階級,顯示一種近代帝國意識型態和文化的總合。

父母與女兒的衝突女性傳記當中顯示父母反對女兒守貞,可以達到兩種目的。第一是父母的反對更可以顯示女兒的決心:反抗父母、犧牲親情此種描述,可以凸顯此點。第二是此種寫法更可刻畫父母對子女天生的愛(天合與人合)。傳記的寫作者傾向將節婦的父母刻畫成固的樣貌,嚴厲而具有權威的理性父親,以及充滿溫柔愛意的母親。傳記中的父母展現的焦慮和挫敗非常明顯,例如哭喊的要求女兒要照顧自己不能自殺,或請求神明讓女兒不自殺等。

比較責任:忠貞和孝順做為一個女兒的責任與做為丈夫妻子的責任有衝突時,產生了緊張。女性在子道與婦道的兩難中,女性傳記時常凸顯情感的描寫,儒家傳統對於女性的要求中,女性一生便是必須扮演兩種角色:女兒與。妻子。女兒適人時,必須將對父母的孝順轉到舅姑身上,娘家反而成為「別人的家」。節婦使女性的兩種身分可能引起的緊張浮上表面。子道與婦道的緊張中,國家基本上認為「貞」大於「孝」。就像是岳飛說的「忠孝難兩全」,(男性士大夫必須選擇忠)而女性也應該將自己的身分認同,由父母之家轉到丈夫之家。國家政策以及道德要求對「貞」的強調,使得女兒可以反抗父母,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面對「反抗」的女兒
父母強迫的問題


這兩節談父母想成為對節婦的女兒的態度,更細緻地談為何父母要阻卻訂婚但未婚夫死亡的女兒守貞。女子一出生,便被認為應該要出嫁,女子未許聘或出嫁便死亡,會被視為命運最悲慘的女性。在清朝,女性保持獨身不被支持,即使是想以宗教的方式保有獨身,如道姑、尼姑,也不向中古時代受到尊崇。以孝女身分保持獨身雖被認可,也不具代表性。女性的婚姻關係中,最不幸的便是守寡,但是在對寡婦的描述中,寡婦可因為與丈夫、子女情感而聯繫守貞,但僅是訂婚的女性要守節,卻沒有任何的情感或社會經濟的依憑。許多父母為了女兒的守貞而感到不愉悅,若是二次訂婚可能可以有更好的社會地位或經濟上的援助。當然、
父母希望女兒再次訂婚,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也有父母強迫女兒守貞自殺的例子。父母強迫女兒自殺(福建的搭台死節,或殉奔),可能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或是旌表制度可能帶來的利益。

不合慣例的媳婦
領養繼承人

這兩節則是談為成禮的「媳婦」若是不自殺,也無法待在自己家中,想要待在未婚夫的家中時,未婚夫的家庭可能有何種考量。傳記中常出現的描述是同情這個媳婦,不願意她受苦,然而實質上也必須考量社會或經濟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為成禮的媳婦,其實與未婚夫的家庭無法有連結,未成禮的媳婦在未婚夫家中的位置很複雜。她無法為未婚夫的家庭生下繼承者,所以無法在夫家建立「正常」地位(為母)。而領養繼承人的方式,雖然表面上解決了節婦在夫家的位置問題,但是領養繼承人涉及了財產繼承的問題,便更為複雜且容易遭到反對。

改變策略
回過頭去看本章一開始的故事,韓國官員提到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想讓自己的女兒太早訂婚。節婦的問題使得父母開始會調整策略或態度例如說晚訂婚,在立誓守貞前有緩衝期等等。可以看到在清朝,原生家庭以及夫對於節婦的態度有所轉變,而殉死的節婦也逐漸減少,進入未婚夫家生活的逐漸被接受,delay-transfer的策略成為一種更安全更符合法律的方式。

這是我參加游老師性別史讀書會負責摘要的部分,還蠻有趣的^_^

Friday, March 27, 2009

移花宮別館訪客統計

豐恩提到站長工具,我才想到我們的計數器也有統計功能,
便連上網去瞧一瞧,挺有趣的:
  • 首先是世界訪客地圖:
看到這張地圖,才發現訪客真是四面八方,歐美都有一些;不過竟然有南非、西非、南美及紐西蘭,實在是令我覺得相當有趣,也許她們是不小心連進來的吧!XDD
  • 其次是訪客國家表,與上圖相配合看,前25名來訪者:

  • 再來是訪客城市名單,這滿有趣的,我抓了前48名:
我看一下來源網站,幾乎是從HISTOPOLITAN連過來的…要不就是些蒐尋引擎…
  • 最後是本月流量統計,移花宮還是小小的部落格啦!XDD

Saturday, March 21, 2009

[研究獎助] 98學年度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碩博士論文計畫獎助

98學年度台灣大學婦女與性別研究碩博士論文計畫獎助金申請 (2009-03-01 ~ 2009-09-02)

主辦單位:台大婦女研究室
贊助單位:台大性別平等委員會

1.申請資格:凡就讀台灣大學的碩士或博士班研究生均可提出申請。

2.研究範圍:

凡從事婦女或性別相關議題的研究,不拘學科,均屬獎助範圍。研究計劃必須具有原創性\
,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不限,但應詳細說明。

3.執行研究計畫期限: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

4.獎助金額:

本次研究獎助金額每名新台幣貳萬元,預定補助兩名,完成研究計劃以一年(2010年1月1\
日~12月31日)為限,如有特殊情況,得獎人應於期限屆滿前兩個月申請延期,以一次為限\
,至多延長十二個月。受獎助者應於期限內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並提供期中報告一次,\
及期末論文成果發表。論文成果經審查通過,優先發表於《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

5.申請方法:

1.研究計劃書一式三份。
2.研究計劃書應包括:題目、摘要、研究計畫內容(約四千至五千字,包括研究目的、文\
獻回顧、理論架構、研究方法,文獻目錄字數另計)、預期研究結果、研究進度圖、經費\
支出一覽表、申請者簡歷(請註明聯絡地址、電話、電子信箱)、指導教授。

6.申請日期:2009年4月1日起開始收件;8月31日截止收件。

7.結果公佈:審查結果將於截止日起兩個月內公佈。

8.收件單位:台大婦女研究室(圖資系館四樓)

電話:02-2363-0197

Tuesday, March 3, 2009

〈找回服裝的女人〉讀後

這篇文章其實是我最近的睡前讀物《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Throwing Like a Girl"and Other Essays)的第四章。這本書是艾莉斯‧馬莉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翻譯。
第四章的題目是:〈找回服裝的女人〉
小標題分別是:一、邊框:這是一種限制嗎?
二、圖像一:白雪公主魔鏡的反映
三、圖像二:穿越鏡子
四、觸覺
五、相繫
六、幻想

如同前面說的,這是我的睡前讀物,有就是幫助我睡著的書,所以我看的頗為隨便,不過這篇文章很好玩,所以還是想隨便寫寫,半摘要半心得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也是因為最近有人一直在跟我說衣服的事)。

按照小標題,前面三段基本上在介紹先前對於女性服裝的研究,如表現在女性服裝廣告中的陽具崇拜,男性窺視,女性客體,女性物化,厭女主義,慾望與快感等論述,但真正有趣的其實在後面,如同全書標題所表示的,楊其實是要尋找女性身體經驗,而女性服裝對於女性的主體經驗,身體經驗而言,可以提出哪些特殊的女性體驗?楊提出了觸覺、相繫、幻想這三點。

我想相信大多數的女性對於這三點都能感同身受。觸覺方面,楊提出服裝的設計除了要滿足男性窺視、展現何謂"性感女人"等男性中心的思考外,衣物給予女性的觸覺,皮膚感受物質、手指觸摸紋理這樣的官能,當女性穿上某些衣物,衣物的質感帶給女性的觸覺,是女性獨有的,可能是雪紡紗微微刺激皮膚感覺,絲質衣服的柔軟細膩的包裹,或者是長裙裙擺拍打在腳踝上的那種快感,穿著衣物的女性可能會著迷於各材質的衣物給予身體的感覺,即使這件衣服跟不上流行,無法獲得主體價值的認同,我們還是愛穿這件衣服,著迷於衣服給予我們的觸感,並為了衣服不被認同而難過。

相繫這個部分,一定更多女生可以認同,談論衣服,或許是最能打破不同階級、族群的女性間隔閡的事,還記得BJ單身日記的第二集嗎?Bridget陰錯陽差的被關進泰國,一件魔術胸罩便在Bridget以及泰國女生間,建立了友誼。女生之間談論衣服,一同購買衣服,甚至是穿相同的衣服,服裝聯繫著姊妹情誼,這也是女性獨有的經驗。

至於幻想的那段,楊除了談身體經驗,也與先前服裝研究的一些理論對話,所以我就懶得再仔細寫,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這本書拉^___^。

然後請某人幫我補充最近發生的服裝經驗,呵呵。

身體感與現代性

前一陣子才開始接觸米蘭昆德拉的小說,文筆真得非常非常的好,觀察世界的方式很特別,也很敏銳,其中一本《緩慢》用一種諷刺的語氣以及隨便不正經的文字將時間,空間,人稱錯亂而緊密的結合,真的很好看。裡面有一段文字談身體感的問題,我覺得寫得真非常精彩,分享給大家:

開頭的部分昆德拉敘述他與妻子一同開車在法國的鄉間小道,而後方的車子虎視眈眈的想超車,下面他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速度這種狂迷的形式,是技術革命送給人類的禮物。跑步的人與摩托車騎士完全不同,他始終存在於自己的身體之中,所以不得不時時刻刻想到腳上的水泡,想到自己氣喘呼呼;跑步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體重,自己的年紀,他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意識到屬於他生命的時間。當人把速度的能力交付給一台機器之後,一切都變了,從此,他的身體就出局了,他投身於一種非身體性、非物質性的速度,那是一種純粹的速度,為自身而存在的速度,狂迷的速度。
奇怪的組合:技術的冰冷無人性與狂迷的火焰。」

我覺得這一段話將身體感以及現代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完美的破題。

今天上田浩教授的課,老師提到論文寫作破題的重要,也就是第一段的第一句,不過跟昆德拉沒什麼直接關係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