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9, 2009

True to her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_第四章摘要

True to her word: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in late imperial china_第四章摘要pp.103-128

Dissuading the Resolute:the Families of the Maidens


第四章:勸阻決心—節婦的家庭


開頭先說一個故事,韓國官員提及有遠見的父母為了避免牽涉節婦的兩難問題,會等到十五歲才讓女兒訂婚。其他例子也提及了父母與節婦崇拜的狀況。

上述的一些例子其實提醒我們父母親的角色在節婦崇拜中並不明確。當年輕的女性想要守貞或抱持獨身,其父母舅姑不僅會成為公眾矚目焦點,也同時陷入某種他們不想面對的兩難。父母舅姑與節婦間的緊張,提供一種角度去解釋晚期帝國家庭與女兒的關係。

本章欲重建一種複雜的關係:當年輕女性必須成為節婦的這種訴求逐漸提高時,節婦與原生家庭,婚姻家庭之間,會出現各種互動,考量,情感,緊張,協調等狀況。節婦與父母舅姑之間的關係,展現了國家政策、道德價值、人性情感間的複雜互動,以及家庭如何考量社會經濟的問題。這些複雜的關係,考量顯示了近代帝國對於女兒和家庭的關係的獨特社會、文化想像,以及女兒帶給家庭的強制性和影響。


成為一個節婦—唯一的選擇?雖然歷代都有早死的未婚夫,但只有在明清時期,由於節婦人數的增加,這個問題才被大眾所矚目。這節論及未婚夫死亡後,成為節婦是否是女性唯一的選擇,作者提出一些反例證明,地方志的書寫中,已開始出現,如何處理未婚夫死亡後的婚姻關係,例如退還聘金、所謂的「望門寡」,冥婚等。此外,第一個未婚夫死去後,女性能否再次訂婚?以及為未婚夫自殺是否合禮,也引起學者的討論。為未婚夫守貞似乎比寡婦守貞更能獲得名聲,但這並不代表在女性傳記中,並未出現與第二個未婚夫成婚,且獲得讚揚的例子。

階級和教育會成為節婦的女性,逐漸由中上階層擴展至下層婦女。階級和教育當然會影響女性自我表述的方式,但她們卻擁抱相同的價值。這些相同的價值超越了階級,顯示一種近代帝國意識型態和文化的總合。

父母與女兒的衝突女性傳記當中顯示父母反對女兒守貞,可以達到兩種目的。第一是父母的反對更可以顯示女兒的決心:反抗父母、犧牲親情此種描述,可以凸顯此點。第二是此種寫法更可刻畫父母對子女天生的愛(天合與人合)。傳記的寫作者傾向將節婦的父母刻畫成固的樣貌,嚴厲而具有權威的理性父親,以及充滿溫柔愛意的母親。傳記中的父母展現的焦慮和挫敗非常明顯,例如哭喊的要求女兒要照顧自己不能自殺,或請求神明讓女兒不自殺等。

比較責任:忠貞和孝順做為一個女兒的責任與做為丈夫妻子的責任有衝突時,產生了緊張。女性在子道與婦道的兩難中,女性傳記時常凸顯情感的描寫,儒家傳統對於女性的要求中,女性一生便是必須扮演兩種角色:女兒與。妻子。女兒適人時,必須將對父母的孝順轉到舅姑身上,娘家反而成為「別人的家」。節婦使女性的兩種身分可能引起的緊張浮上表面。子道與婦道的緊張中,國家基本上認為「貞」大於「孝」。就像是岳飛說的「忠孝難兩全」,(男性士大夫必須選擇忠)而女性也應該將自己的身分認同,由父母之家轉到丈夫之家。國家政策以及道德要求對「貞」的強調,使得女兒可以反抗父母,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

面對「反抗」的女兒
父母強迫的問題


這兩節談父母想成為對節婦的女兒的態度,更細緻地談為何父母要阻卻訂婚但未婚夫死亡的女兒守貞。女子一出生,便被認為應該要出嫁,女子未許聘或出嫁便死亡,會被視為命運最悲慘的女性。在清朝,女性保持獨身不被支持,即使是想以宗教的方式保有獨身,如道姑、尼姑,也不向中古時代受到尊崇。以孝女身分保持獨身雖被認可,也不具代表性。女性的婚姻關係中,最不幸的便是守寡,但是在對寡婦的描述中,寡婦可因為與丈夫、子女情感而聯繫守貞,但僅是訂婚的女性要守節,卻沒有任何的情感或社會經濟的依憑。許多父母為了女兒的守貞而感到不愉悅,若是二次訂婚可能可以有更好的社會地位或經濟上的援助。當然、
父母希望女兒再次訂婚,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也有父母強迫女兒守貞自殺的例子。父母強迫女兒自殺(福建的搭台死節,或殉奔),可能也是為了自己的名聲,或是旌表制度可能帶來的利益。

不合慣例的媳婦
領養繼承人

這兩節則是談為成禮的「媳婦」若是不自殺,也無法待在自己家中,想要待在未婚夫的家中時,未婚夫的家庭可能有何種考量。傳記中常出現的描述是同情這個媳婦,不願意她受苦,然而實質上也必須考量社會或經濟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為成禮的媳婦,其實與未婚夫的家庭無法有連結,未成禮的媳婦在未婚夫家中的位置很複雜。她無法為未婚夫的家庭生下繼承者,所以無法在夫家建立「正常」地位(為母)。而領養繼承人的方式,雖然表面上解決了節婦在夫家的位置問題,但是領養繼承人涉及了財產繼承的問題,便更為複雜且容易遭到反對。

改變策略
回過頭去看本章一開始的故事,韓國官員提到有遠見的父母,不會想讓自己的女兒太早訂婚。節婦的問題使得父母開始會調整策略或態度例如說晚訂婚,在立誓守貞前有緩衝期等等。可以看到在清朝,原生家庭以及夫對於節婦的態度有所轉變,而殉死的節婦也逐漸減少,進入未婚夫家生活的逐漸被接受,delay-transfer的策略成為一種更安全更符合法律的方式。

這是我參加游老師性別史讀書會負責摘要的部分,還蠻有趣的^_^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