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6, 2009

七夕

今天是農曆七月七日,除了大家熟知的牛郎織女傳說,年輕女子像織女乞巧的風俗,其實還有很多與「七月七日」這個特別的時間點相關的習俗或傳統。

康熙五十四年成書的《御定月令輯要》裡收錄了與七月七日相關的諸多史料,我將一些與身體、醫療、性別相關的有趣史料放在下面。

採守宫

増淮南萬畢術:七月七日採守宫,隂乾之合。以井華水和塗女身,有文章,即以丹塗之。不去者不滛,去者有奸。

良日

原風土記魏:時人或問董勛云:七月七日為良日,飲食不同扵古,何也?勛云: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故以糜為珍。今北人唯設湯餅,無復有糜矣。


治健忘

原本草綱目:麻蕡一名麻勃,麻花上勃勃者,七月七日采之。按范汪方有治健忘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參二兩為末,蒸令氣遍,每臨卧服一刀圭,能盡知四方之事。家塾事親七日,取蜘蛛一枚着領中,令人不忘。

化生

原歲時紀事:七夕俗以蠟作嬰兒形,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宜子之祥,謂之化生。増元稹詩:翆鳯輿眞女,紅蕖捧化生。薛能呉娃詞:芙蓉殿上中元日,水拍銀盤弄化生。


感覺七月七日本身,有特別的意義,這邊我雖然沒有引,但是有很多藥方,時常強調在七月七日這一天製藥,才會有效果。


Wednesday, August 5, 2009

關於學術刊物的格式問題

我最近在想,關於格式的問題。

先前我曾讀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論文的註腳,就像是一個人的痛腳,好像沒什麼,但是踩到就是會很痛。當時我只是覺得好笑,但自己在寫論文的時候,才發現註腳真的非常難搞,沒有一個統一可依循的格式不說,論文註腳不統一或是有問題,也會嚴重影響論文的可信度。

最近我脫離了作者的身分,開始當一個編輯,站在編輯刊物的立場,格式也是一個重要的issue。
刊物的格式不統一,一樣會影響雜誌給人的觀感以及可信度。

我今天在想,學術刊物、學術論文的格式與可信度問題。
很多人都提到,格式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連格式都沒有做好,就更別提內文了。
但我總覺得,對於格式的要求,其實有點好玩。

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第一個就是可信度的問題,
寫論文的時候,需要參考具「可信度」的註腳格式,所以會去找具「可信度」的學術刊物,是如何規定註腳格式的。例如新史學、史語所輯刊。
而當一個刊物內部需要統一格式時,也是一樣參考具「可信度」或歷史悠久的學術刊物,例如說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所謂參考具可信度的學術刊物,換句話說,就是去找具有「權威性」的刊物,去倚靠刊物的權威。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想,當我們都去參考這些具有權威的刊物,依循他們的格式,某個角度來說,是不是就在他們的權威/或權力控制之下?

如果論文的正文是身體的主體,註腳是四肢,那麼論文的身體是否就在某種權力的規馴之下,如果違反這些規馴,那麼論文的身體就會受到打擊,會被質疑可信度。這樣去想的時候,到底誰有資格去統一格式?統一格式應該放在什麼樣的脈絡下去理解?

或許也不用想的那麼複雜,格式的統一,只是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讀,或是寫作者的方便,有一個統一的Sop可以去依循,不過不知為何,莫名的湧現了奇怪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