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曾讀到一篇文章,裡面提到論文的註腳,就像是一個人的痛腳,好像沒什麼,但是踩到就是會很痛。當時我只是覺得好笑,但自己在寫論文的時候,才發現註腳真的非常難搞,沒有一個統一可依循的格式不說,論文註腳不統一或是有問題,也會嚴重影響論文的可信度。
最近我脫離了作者的身分,開始當一個編輯,站在編輯刊物的立場,格式也是一個重要的issue。
刊物的格式不統一,一樣會影響雜誌給人的觀感以及可信度。
我今天在想,學術刊物、學術論文的格式與可信度問題。
很多人都提到,格式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連格式都沒有做好,就更別提內文了。
但我總覺得,對於格式的要求,其實有點好玩。
這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第一個就是可信度的問題,
寫論文的時候,需要參考具「可信度」的註腳格式,所以會去找具「可信度」的學術刊物,是如何規定註腳格式的。例如新史學、史語所輯刊。
而當一個刊物內部需要統一格式時,也是一樣參考具「可信度」或歷史悠久的學術刊物,例如說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所謂參考具可信度的學術刊物,換句話說,就是去找具有「權威性」的刊物,去倚靠刊物的權威。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式想,當我們都去參考這些具有權威的刊物,依循他們的格式,某個角度來說,是不是就在他們的權威/或權力控制之下?
如果論文的正文是身體的主體,註腳是四肢,那麼論文的身體是否就在某種權力的規馴之下,如果違反這些規馴,那麼論文的身體就會受到打擊,會被質疑可信度。這樣去想的時候,到底誰有資格去統一格式?統一格式應該放在什麼樣的脈絡下去理解?
或許也不用想的那麼複雜,格式的統一,只是為了方便讀者的閱讀,或是寫作者的方便,有一個統一的Sop可以去依循,不過不知為何,莫名的湧現了奇怪的想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