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參加了祝平一老師以及呂妙芬老師的閱讀史讀書會,當天快樂的吃飯聊天,但不知為何最後沒有確定書目,一切都在隨意當中過去。但老師們也分享了一些他們最近閱讀的書。祝老師非常喜歡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呂老師則是非常推薦奧罕.帕慕克的小說。祝老師提到米蘭昆德拉的講辭有收成一本書《小說的藝術》讀了此書之後可以對於閱讀史料有很多新的想法和靈感,我目前正在閱讀中,等讀完後再跟大家分享。奧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則是成功結合城市史的優美文學作品,都很推薦大家看。
《小說的藝術》是講辭,而且涉及很多西方小說的典故以及西方思想的傳統,所以我讀得比較慢。但是米蘭昆德拉的另一本小說《緩慢》我一看就不能停手的看完了。《緩慢》用一種諷刺的語氣以及隨便不正經的文字將時間,空間,人稱錯亂而緊密的結合,真的非常很好看。小說的前頭有一段談現代性的文字,我抄在下方。
開頭的部分昆德拉敘述他與妻子一同開車在法國的鄉間小道,而後方的車子虎視眈眈的想超車,下面他寫了這樣一段文字:
「速度這種狂迷的形式,是技術革命送給人類的禮物。跑步的人與摩托車騎士完全不同,他始終存在於自己的身體之中,所以不得不時時刻刻想到講上的水泡,想到自己氣喘呼呼;跑步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體重,自己的年紀,他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意識到屬於他生命的時間。當人把速度的能力交付給一台機器之後,一切都變了,從此,他的身體就出局了,他投身於一種非身體性、非物質性的速度,那是一種純粹的速度,為自身而存在的速度,狂迷的速度。
奇怪的組合:技術的冰冷無人性與狂迷的火焰。」
我覺得這一段話將身體感以及現代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也是《緩慢》完美的破題。更是讓我對於身體的語言有了新的啟發。分享給大家。
猶記得今年六月份的城市史會議,題目是城市與現代性,當時高彥頤老師也提出了速度與現代性的關係,不知高老師是否也曾看過昆德拉的小說,或者僅僅是對於現代化觀察的共識?
Tuesday, December 18,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