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5, 2007

《產寶方》序論

有兩個斷句問題:

所謂血室[1]不蓄[2],則氣和;血凝結[3],則水火相刑。月水如期,謂之月信;不然血凝成孕,此乃調燮之常。
抑或是:

所謂血室[1]不蓄[2]則氣和;血凝結[3],則水火相刑。月水如期,謂之月信;不然血凝成孕,此乃調燮之常。
------

1.
所謂「血室」之解,可參見《普濟方》卷三百一十八〈熱入血室〉:「室者,屋室也,謂可以停止之處。人身之血室者,榮血停止之所,經脈留會之處,即衝脈是也。衝脈者,奇經八脈之一脈也,起于腎下,出於氣衝,足陽明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脈之海。王冰曰:『衝為血海。』言諸經之血。朝會于此。男子則運行之,女子則上為乳汁,下為月水。內經曰:『任脈通,衝脈盛,月事以時下者是也。』王冰曰:『陰靜海滿而去血。』謂衝脈盛為海滿也,即是觀之。衝是血室可知矣。」換言之,血室即指古人設想身體循環時,血液與經脈聚會之處,又稱為「衝脈」。

2.
不蓄,即為不蓄熱於內,《普濟方》卷三百一十八〈熱入血室〉:「衝之得熱,血必妄行。」稱此症狀為「熱入血室」,病徵可參見《醫方類聚》卷二百十五〈婦人傷寒傷風〉,為「婦人傷寒,經水適斷,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症並非只見之於婦女,男性亦見得,只是治法不同。

3.「
血凝結」當為「血室凝結」之筆誤。雖然現存《婦人大全良方》各版均作「血凝結」,但明代收輯各類方劑的《普濟方》及日人丹波元堅於1861年重輯而成的朝鮮醫書《醫方類聚》中,均寫為「血室凝結」,窺諸筆意,當為「血室凝結」無疑。

=========

經》云:[1]腹中如塊,忽聚忽散,其病乃癥;血涸不流,而搏[2]腹脹,時作寒熱,此乃成瘕,[3]或先後爽期雖通,而或多或寡,究病之源,蓋本於此
抑或是:
《經》云:[1]腹中如塊,忽聚忽散,其病乃癥;血涸不流而搏[2]腹脹,時作寒熱,此乃成瘕,[3]或先後爽期雖通,而或多或寡,究病之源,蓋本於此
---------

1《經》固當指《黃帝內經》,但《內經》中並無與此相似的記載,因此可能並非參酌《內經》原本,而係參照金代劉完素於西元
1188年所著之《素問元機原病式》:「腹中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准,故《聖惠方》云:『瘕,猶假也。』以其病瘕未成癥也。經注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內流而成瘕也。』一云:『腹內結病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為沈。』注曰:『小腸熱已移入大腸,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伏瘕也。』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不行,故云:『虙瘕為沉。』虙與伏同瘕,一為疝,傳寫誤也。然則經言瘕病,亦有熱者也,或為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非寒癥瘕也,宜以脈證別之。」本句當是以此為基礎,再加以陳自明自己的體會,所形成的議論

2.搏,格鬥;奮鬥。

3.瘕,腹中結塊的病。《素問‧大奇論》:「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小急,不鼓皆為瘕。」馬蒔注:「瘕者,假也。塊似有形,而隱見不常,故曰瘕。」

=======

醫方好難唸,頭好痛,煩勞幾位醫療史青年研究人告訴我啦!!另外還有個問題,是在《婦人大全良方》卷一有:《產寶方》序論第三,然後卷十六有《產寶方》周頲序,序中稱是為了唐代的昝殷作序,那請問卷一的《產寶方》序論是昝殷的嗎?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我是把摶解作積聚.用第二個標點方式.這樣跟瘕的症狀比較合

你週一乾脆把這帶來大家討論好了~這些史料都好有趣喔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