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東晉譯出的佛說五王經也有提到生藏熟藏,並在討論到"生苦"時討論到胎兒的形成
卷一,頁796b:
何謂生苦。人死之時。不知精神趣向何道。未得生處。並受中陰之形。至三七日父母和合。便來受胎。一七日如薄酪。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凝酥。四七日如肉臠。五皰成就。巧風入腹。吹其身體。六情開張。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母噉一杯熱食。灌其身體。如入鑊湯。母飲一杯冷水。亦如寒氷切體。母飽之時。迫迮身體。痛不可言。母饑之時。腹中了了。亦如倒懸。受苦無量。至其滿月。欲生之時。頭向產門。劇如兩石挾山。欲生之時。母危父怖。生墮草上。身體細軟。草觸其身。如履刀劍。忽然失聲大呼。此是苦不。諸人咸言。此是大苦。
按:這裡提到的胎兒形成過程和我們上次在Flourish Yin讀到的不太一樣
此外上面這段文字和西晉竺法護譯出的胞胎經也很類似,可能由胞胎經而來也說不定
卷一,頁889a:
佛告阿難。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脇累趺坐。兩手掌著面背外。面向其母。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繫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脇累趺坐。手掌博面。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繫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母多食其兒不安。食太少其兒不安。食多膩其兒不安。食無膩其兒不安。
anthea
Sunday, December 1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5 comments:
我覺得這兩段文字還蠻有意思的,
一來對生熟藏等器官的看法和胞胎的形成是相連的,早在西晉時就出現了
二來在這些西晉就出現的佛典中就有胞胎形成的詳細過程,還說男胎會在母腹右邊,女胎會在母腹左邊,這和我們以為的男左女右好像不太一樣
第三 佛典詳敘胞胎形成這些過程,提到生藏熟藏和食物消化的關係,不外為了說明人生之苦,還有無論多美味的食物,吃下去都會變成長養諸根,形成七情六欲等煩惱的根源,所以叫人不要貪吃........
真是有趣阿
咦?學姐說的第二點非常有意思哦!因為我碩一上交從亞馬遜女戰士看希臘人的身體觀這個報告時,曾經花很多時間讀一本談希臘身體觀的二手研究,我過兩天去把那本書翻出來看一下,因為我記得在Aristotle的受孕理論中,就是跟佛典的男右女左相同哦!!他們同樣認為胎兒的性別在著床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強調的同樣是著床的方位,不是精血內外的問題,也不是三個月後才轉胎;不知道是哪邊影響哪邊,或是只是歷史上的巧合而已!
這段文字真的好有趣~不過我不懂一七.二七的算日方法.但是文中消化/身體/宗教的敘述讓我想起白嫩
恩材料再多些的話以後誰可以來寫篇文章
韻如你的論文也可以用ㄚ
宗教太難了啦~我光醫療與性別就搞不定了@@
范家偉最近出了新書"大醫精誠".號稱從信仰看唐代醫學.有興趣的人可以寫篇書評^^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