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5, 2009

2008年底至2009年1月臺灣地區性別史相關專論書單

Book (3)

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2008

林欣儀,《捨穢歸真──中古漢地佛教法滅觀與婦女信仰》。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劉璧榛,《認同、性別與聚落--噶瑪蘭人變遷中的儀式研究》。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Book Section (10)

吳一立 and 林欣儀譯,〈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婦科中的醫療不確定性〉,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吳嘉苓,〈台灣的新生殖科技與性別政治,1950-2000〉,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李尚仁,〈女人與蟲兩性分工、種族概念與萬巴德的絲蟲研究〉,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李建民,〈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李貞德,〈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柏清韻,〈遼金元法律及其對中國法律傳統的影響〉,收於柳立言,《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2008,臺北。

祝平一,〈塑身美容、廣告與台灣九0年代的身體文化〉,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傅大為成令方,〈初論台灣泌尿科的「男性身體觀」〉,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游鑑明,〈近代中國女子健美的論述(1920-1940年代)〉,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鈴木則子,〈鏡中美女從江戶時代的化妝書看美容意識的變遷〉,收於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2008,臺北。

Conference Paper (2)

林維紅,〈明季顧炎武及其母王氏--一個情感、道德與政治權力的解釋〉,發表於《帝國之禮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 (臺北市中山南路20)

青野篤子,〈日本・台湾大学生の恋愛における葛藤解決方略〉,發表於《「日本的傳統與現代」國際研討會》,2009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319 2420 會議室

Journal Article (19)

Geng, Song. "書評:Mart in W. Huang,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東方文化 41, no. 2 (2008).

Lee, Huey-ling. "Women, Household Stuff and the Making of a Gentleman in John Fletcher’s the Woman’s Prize, or the Tamer Tamed." 戲劇研究 no. 2 (2008).

Moskowitz, Marc L. "Failed Families and Quiet Individualism: Domestic Abuse and Women’s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 in Urban Taiwan." 考古人類學刊 no. 67 (2007).

毛文芳,〈幅巾、紅粧與道服--閱讀柳如是畫像〉,《東方文化412期,2008

王德威,〈粉墨中國--性別,表演,與國族認同〉,《戲劇研究2期,2008

吳忠軍賈巧雲張瑾,〈民族旅遊發展與壯族婦女發展──以桂林龍脊梯田景區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306期,2008

吳景傑,〈《﹍辭》中的婦女買賣〉,《暨南史學1011合輯號2008

林淑蓉,〈侗人的食物與性別意象--從日常生活到婚姻交換〉,《考古人類學刊67期,200710-42

林靜慧,〈「畫中女」故事探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7期,2008

張承宗,〈從婦女史的視野深化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傳統中國研究集刊5期,2008

張俊峰,〈傳說、儀式與秩序:山西泉域社會「水母娘娘」信仰解讀〉,《傳統中國研究集刊5期,2008

張珣,〈導言〉,《考古人類學刊67「食物與性別」專號期,20073-9

張珣,〈文化建構性別、身體與食物:以當歸為例〉,《考古人類學刊67期,200771-116

郭瑞卿,〈清代女性犯罪初論-以《刑案匯覽》為中心-〉,《中國史研究57期,2008

野田有紀子,〈唐代後宮における禮と法『大唐開元禮』『大唐陵儀注』を中心に〉,《中國史研究57期,2008

彭小妍,〈女人作為隱喻--《色戒》的歷史建構與解構〉,《戲劇研究2期,2008

程俊源,〈論客家的「新婦」--「規律」的「例外」、「例外」的「規律」〉,《漢學研究264期,2008

童文娥,〈傳顧愷之《列女仁智圖》的斷代研究〉,《故宮學術季刊262期,2008

劉璧榛,〈稻米、野鹿與公雞--噶瑪蘭人的食物、權力與性別象徵〉,《考古人類學刊67「食物與性別」專號期,200743-70

2 comments:

Debby Huang said...

Endnote載點: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2fa4f9/content/My%20EndNote%20Library.enl

word檔載點: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2fa4f9/content/SubjectBibliography.rtf

Anonymous said...

補一個新出刊的:廖宜方,《唐代的母子關係》,台北:稻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