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2, 2008

戰爭與性別研討會_綜合討論筆記

12月10~11日參加了[從性別看現代戰爭]的研討會,
最後的綜合討論由呂芳上老師跟pro. Christina Gilmartin各做一段結尾,說真的我只認真聽了呂老師的部分,到了 Gilmartin就有點心不在焉,我把呂老師的綜合討論簡單地做了些筆記,寫在下面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對於本次研討會,各研究者報告的內容,可大約分三大類:

一:戰爭時期男性氣質極度擴張和女性氣質的下降,
戰後女性仍背負戰爭痛苦,女性往往成為犧牲者,如慰安婦,被強暴的漫畫圖像(圖像又要考慮男女讀者問題),慰安婦或被強暴的女性,是對女性的雙重加害,除了女性本身受到的痛苦,被強暴的女性身體,往往成為敵人的替代品(如慰安婦不被家人接受,或是慰安婦生下日軍的小孩,都會成為當地人發洩日軍敵意的對象)。這與戰後男性象徵光榮,被歡迎,成為國家戰役的一部分不同。戰爭中男性留下的記錄往往是光榮,國家戰爭,而女性則往往是私人記憶,私密,戀愛等(例如戰爭女性的家庭問題,戰爭時期的戀愛等)

二:國民黨統治下的婦女:菁英婦女研究,開拓農家婦女的研究,以及共黨統治下的婦女(本次研討會中,有位大陸學者發表延安時期婦女的口述研究,非常有趣)

三:戰爭下的女性文化,女性生活(此討論可跨中西經驗,異於平時生活經驗)
戰爭時期對婦女形象的塑造,如戲劇,報刊,戰爭宣傳文字等。

以上大概是研討會報告內容的綜合簡介,下面是呂老師對於這些研究的回應:

A:婦女私人經驗使得戰爭破碎化,難以有完整圖像,
並進而與男性,公眾場域等對話,補充政治軍事史的歷史原貌。
B:史料的補充,男性經驗得不可缺少,戰爭時期的現象如拉夫,徵夫對夫妻關係的影響等。
C:宣傳刊物的研究對於男性角色的缺少(如編者的角色或意念等)
D:戰爭時期的敵國婦女:國族認同碰上女性認同時,會發生什麼事?
中國婦女對上日本男人/日本女人,會有何種態度上的變化?
E:轉型問題,性別研究是科技整合的研究,性別史未來的研究方法,方向的問題。
性別史的分析方法使歷史研究得以持續擴大,性別分析,性別史研究如何對於現在/未來的性別關係有所補益?
除了擴充史料,分析方式,更多的是如何去[詮釋],人是活在歷史意義之中,歷史人性化/人文關係也是歷史學家需要面對的問題。

上述就是我簡單的筆記,不過搞不好會有誤解老師說法的地方也不一定,大家看看就好,可別太認真喔。但我最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對於我寫的筆記有些回應和討論~~~。

2 comments:

sharpy said...

這題目很有意思,尤其對一個剛從成功嶺回來的人。可惜我沒能參加研討會。不過我看議程有個感覺是,多數的內容似乎還是從婦女看戰爭,那個「性別」的部份還沒出來,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嗎?

或者更簡單的說,身為男性我也期待看到戰爭對於「男性」的影響。(而不是以階級、國籍來定義的身份,當然這幾種身份非常可能交織在一起,而讓問題變得更複雜有趣。)

另外關於筆記的幾個想法:

「A:婦女私人經驗使得戰爭破碎化,難以有完整圖像,並進而與男性,公眾場域等對話,補充政治軍事史的歷史原貌。」

這個說法怪怪的。使戰爭破碎的話似乎不是「婦女私人經驗」,而是「私人經驗」。換言之,男性的私人經驗也可能讓戰爭破碎化,男性的經驗也不見得就是「完整圖像」。

話說回來,什麼是完整圖像,什麼政治軍事史的歷史原貌?

「C:宣傳刊物的研究對於男性角色的缺少(如編者的角色或意念等)」

這一點我也看不懂耶,是不是有漏字?

littlecloud said...

關於A點,就我的理解,老師是覺得多數跟女性直接相關的史料,還是都是女性個人想法(例如日記、口述這類史料),所以說法多變而且零碎(這大概就類似大部分人對新文化史的批評?)

我覺得老師指的「完整圖像」,可能就是覺得歷史的拼圖不夠完整吧,或者是弘觀視野的歷史角度?我也不是很確定。

C點的話,老師是認為這次研討會關於宣傳刊物的研究,還是比較著重女性的角色,(例如說宣傳刊物中的女性圖像,呈現何種性別角色),但是宣傳刊物的編者(多是男性),是以何種身份或意念編輯這些刊物,男性和女性的編者,編輯出的宣傳刊物是否不同?在戰爭時期的宣傳刊物,在戰爭的迫切需求下,男女編輯者編輯出的東西,是否真有不同?等等類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