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熟二藏,虛實交錯,惡血內漏,氣毒損竭;或飲食無度,損傷非一;或瘡痍未愈,便合陰陽;或便利於懸廁之上,風從下入,便成十二痼疾。
關於生熟二藏,我一直沒有查到明確的解釋,目前初步的概念應該是與醫家、佛家、道家相關,但是其中的傳承關係並不是很清楚。
透過基本古籍與瀚典對查之後,這一詞大約有幾種傳抄脈絡:
一、最早可見於漢代張機的《金匱玉函經》卷一〈證治總例〉:「生熟二藏,虛實交錯」,後為《千金方》採用,之後在談婦人病時,便一直隨著〈婦人方〉傳抄。
二、目前我查到最早的,可能是南北朝釋僧祐所著的《釋迦譜》:「令天三女自見身肉、膿囊、涕唾、九孔、根本、生藏、熟藏,迴伏婉轉,踊生諸蟲。」之後就一直用以談人身為諸蟲之巢,汙穢之所,並且把每一臟腑器官都點出棲伏何種蟲類。
三、最早可能是隋代的《大乘義章》:「觀自身中有五不淨,如《大智論》說:一種子不凈,是身過去結業為種,現以父母精血為種。二住處不凈,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界之間安置己體。…」或《摩訶止觀》:「住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因此生熟藏中,便是指母胎之處,而且蘊含受煎熬之苦的意味在。
四、道家似乎也是接受這一種脈絡,在宋代張君房的《雲笈七籤》中的〈姑婆服氣親行要訣問答法〉:「要須食訖即用氣排之,凡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可咽氣從生藏排下,過至熟藏,其糞即盡。」這個是在道家服氣養生的脈絡下談。
第幾條線應當和佛經言人有七藏相輔相成,見《大正新脩大藏經》:「人有七藏處。一謂風藏。二生藏。三熟藏。四冷藏。五熱藏。六見藏。七欲藏。是諸藏中。欲藏最堅。」只是可見最早是在漢代就有這種說法,因此武斷的說是佛教的影響會有問題。再者就是不知道醫家言「生藏」、「熟藏」時,是不是也是以「七藏」名之?
然後我除了對生藏、熟藏的相對位置之外,就一無所知,所以〈婦人方〉中的:「生熟二藏,虛實交錯,惡血內漏,氣毒損竭」到底是描述什麼現象,還是渾然不清。
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幫個忙,想一下。
5 comments:
我詢問過我做醫療史的朋友吳佩蓉小姐。她告訴我中醫一般不會用「生熟二臟」,這比較像佛教醫學或藏醫的說法。她幫我查了一條史料,雖然跟旨彥本來查的還是很接近但不相同,所以我也po上來讓旨彥參考看看喔。
北魏時《正法念處經》卷64「身念處品」第七載:「甚有十三脈,若水流注,令身肥悅。」有似中醫學所說經絡,但所載內容卻完全同。十三脈名稱是「一名命流脈(為其本);二名隨顧流脈(兩脅為本);三名水流脈(生臟、,以為根本);四名汗流脈(毛根及脂,以為根本);五名尿流脈(根、胞為本);六名糞流脈(熟臟下門為本);七名十流脈(咽喉及為其本);八名汁流脈(肺為其本);九名肉流脈,十名脂流脈(筋、皮為本);十一名骨流脈(一切續節為本);十二名髓流脈,十三名精流脈(卵及身根為本)。(見《大藏經調》小乘經,宿四)
哦哦!這條很清楚,雖然還是看不大出來生藏及熟藏的實指,但是大約抓出他的他置了…
我快要注婦人方注到昏頭了!!
我一定要說,我大約把本命及休廢死墓那一段搞懂了!雖然搞到我快瘋了…(吳挺和豐恩是見證人…)
記得大四那年上課的時候,我也對這一段很有興趣,後來還去查了一些資料,但其實我查的是子平八法、三命通會之類的,多半是宋明以後的史料。因為我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段與紫微斗數有關,卻忽略紫微斗數一般傳說是宋代陳希夷所創造的,拿來解隋唐時代的孫思邈根本不合理!
這次我仔細查了基本古籍資料庫的書後,發現孫思邈用的東西可能比較類似四柱八字之類的東西,是利用出生年月日來找出年、月、日、時所屬的天干、地支、五行,我不確定現在四柱八字中的「藏干」,是不是當時就有了,不過孫思邈研習的那一派術數,該當利用干支五行本身的相衝、相刑、相殺及德合等等,來推知命數,在唐代之前的術數之書中,可以看到相關的記載,但實在太晦澀了,所以我看到快哭了!!明天再post上來!
剛剛又收到吳佩蓉小姐的訊息。
旨彥可以參考這個網站
在生藏下,熟藏之上,生物下镇,熟物上刺,如缚五处,插在尖标。
(1)如果生理部位来讲,「生藏」相当於胃部,「熟藏」相当於膀胱。刚装进肚里东西,是「生物」,经过分解、消化後,是「熟物」。
(2)有关生藏、熟藏,释迦牟尼佛在《禅秘要法》里也提到。读者可参考南怀瑾老师《禅秘要法》白话解释——《禅观正脉》,书中同时附有洪文亮医师从西医角度对白骨观一些诠释。其中也提到了对生藏、熟藏观点。
(9)这段原文最後一句,「插在尖标」是什麽意思呢?为了明确起见,们再参考《处胎会》中相关原文:
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内热煎煮,五处紧缚,如在革囊。
子宫里胎儿,被装了食物胄部向下压,同时又被装了尿液膀胱向上挤。整个躯干和四肢像紧紧被裹在这个皮袋里。
若母多食,或时少食,皆受苦恼。如是,若食极腻,或食乾燥,极冷极热,咸淡苦醋,或太甘辛,食此等时,皆受苦痛。
佛说入胎经今释【选读】
http://blog.cnfol.com/hmnbmh/article/321026.html
順帶一提,佩蓉現在在高雄開班教授閱讀寫作課程。正在向朋友募集童書中,如果大家有可以幫助小朋友閱讀的書可以給我嗎??謝謝
哦哦哦!!第9點就很清楚了!!!
我來寫進注釋之中好了!!
明明心肝脾肺胃就是五臟不是嗎?為何又要換個生熟二藏來講…
是說食物進肚子後還是生的(未處理),然後進了之後就被「處理」了,所以才叫負責的藏器生藏、熟藏嗎?
「纔入生藏食即酸臭。次入熟藏即成屎尿。……人腸上節食未變是生藏,下節變為糞穢名熟藏。」參引《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2,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0冊,頁389b。
Post a Comment